理论天地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党建园地 >> 理论天地 >> 正文
二〇一七高校毕业生就业:复苏与挑战中前行
发布时间:2017-06-12    来源:VKGAME威客电竞秦洪庆      审核人:    点击:[]

距2017届高校毕业生离校不足一个月,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795万人,新特征进一步显现。一是供给呈现“一增一减”。总量压力持续增加;但部分地区、部分行业吸纳就业能力总体减弱。二是需求呈现“一降一升”。钢铁、煤炭、水泥、煤电、铝业、船舶等行业需求下降;“互联网+”、信息通讯、人工智能、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用人需求明显上升。三是矛盾呈现“一老一新”。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,新情况接连出现。部分地方本科高校、高职院校和部分专业社会需求不足,部分专业少数民族毕业生、残疾毕业生、女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加大;少数毕业生“慢就业”、不就业、考研等新情况有增多趋势。

如何看待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?如何在毕业生离校前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?

就业数据趋暖

经济数据向好,就业数据喜人,毕业生就业复苏。4月初,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同比提高近2个百分点,5月份继续攀升,6月初数据比5月初提高14.3个百分点,同比提高1.1个百分点,其中14个省份签约率同比上升。不论是全国数据、省市统计,还是学校个案,都反映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逐步好转。

但是,高校毕业生就业喜中有忧,据国内某知名人才网站5月份发布的“2017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”调研发现,2017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感知呈不乐观态度,40.8%的应届毕业生认为就业难、形势严峻;约有9.8%的毕业生选择“慢就业”,即不着急就业,而是选择旅游、在家陪父母以及继续等待机会自主创业等。大城市仍是毕业生签约的主要目的地,签约在一线城市的比例66.6%。在已经签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,有38.5%的毕业生选择了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,同比上升了5.7个百分点。毕业生实际签约平均月薪4014元,同比去年下降751元。尽管毕业生就业出现复苏趋势,但约束条件依然存在,就业形势复杂严峻、不容乐观。

就业机遇凸显

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,挑战不少,但机遇同样前所未有。一是绿色发展机遇,二是新动能机遇,三是健康服务机遇,四是丝路机遇。新的机遇将在就业方面提供更多“金砖含金量”。

尽管新机遇层出不穷,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来讲,传统产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也不容忽视,制造业、农业、公益事业等领域每年接纳高校毕业生超过毕业生总数的一半左右。近日辽宁省就业创业工作暨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布,制造业等支柱产业拉动就业大幅增加,今年一季度,制造业新就业人数同比上升45.7%,其中装备制造业、冶金工业同比分别上升184.9%和90.5%。一般情况下,传统产业行业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,所以,我们在抢抓机遇过程中要统筹兼顾,不能重视了一个、忽视了另一个。

就业仍须加力

现在距毕业生离校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,正值毕业生求职签约高峰期,也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期。面对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和新挑战,必须打好最后攻坚战,稳住就业基本盘,在经济转型中实现就业提升,以高质量就业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。

不松劲,持续开展招聘活动。校园招聘活动是毕业生最喜爱的就业活动,对毕业生来说求职成本低、面试效率高,同时也体现了学校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和对员工的人文关怀。高校应充分利用这最后一个月,调动一切力量,主动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,采取网上网下相结合方式,多渠道收集发布招聘信息,办好各类招聘活动,力争员工不出校门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。

再努力,精准推送就业信息。用人需求信息是毕业生就业最重要的信息,挑选有用信息、甄别虚假信息也是毕业生最头痛的事情。这给高校提出了要求,也提供了空间。高校应充分利用“互联网+就业”新模式,建立毕业生求职意愿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,搭建精准对接服务平台,根据毕业生自身条件、个性特点进行智能化供需匹配,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,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,减少毕业生求职盲目性,提高求职效率和就业满意度。

强帮扶,热情实施就业援助。困难群体毕业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难点和重点,此时他们最需要关心和关怀,高校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,带着深厚的感情,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。对家庭困难毕业生、少数民族毕业生、女毕业生、农村生源毕业生、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,应建立台账,通过发放求职创业补贴、举办专场招聘活动、开展个性化辅导、推荐岗位信息等多种方式,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。要热情关怀、主动服务,让“有困难找学校”成为大学就业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。

重实效,大力加强就业指导。就业指导服务是高校的分内职责,毕业生离校前是最彷徨无助的阶段,找到工作的同学既踌躇满志又不知所措,没找到工作的同学既焦虑万分又有些自卑。对此,高校应有的放矢,把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做深做细,深入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咨询,对找到工作的要帮助员工科学规划职业生涯,多讲如何迈好第一步;对暂未找到工作的,除积极帮助就业外,还要及时疏导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焦虑情绪和自卑心理,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,积极主动就业创业。(作者荆德刚,系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)

《中国教育报》2017年06月09日第6版


上一条:「先锋提醒」别再碰红线了!党员干部们这些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
下一条:这些老师的思政课,惊艳了无数江南学子的心

Copyright 版权所有:威客电竞·(中国)VKGAME - 威客电竞官方网站   
鲁ICP备05001948号-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07号 E-mail:jingcai@qust.edu.cn